立秋之际,斗指西南,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35°时。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、8日或9日。立秋标志着夏季过去,秋季开始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,人们会根据这一节气的到来调整农事活动和生活习惯。
在中华文化中,“立”字代表开始之意,而“秋”字则象征着禾谷的成熟。这一时节,从盛夏的阳盛逐渐过渡到阴盛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标志着万物从繁茂成长到逐渐成熟的转折点。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。在节气排列顺序上,处暑在立秋之后,秋季第二个节气“处暑”才出暑。
一侯凉风至
西方吹拂着凄清之风,这便是凉风。随着气温的变化,凉气开始逐渐弥漫,标志着天气已经不再是暑天的热浪了,而是开始呈现出转凉的趋势。
二候白露生
大雨过后,清新凉风习习,气温渐渐降低,空中出现了朦胧而白茫茫的雾气。这个时候,虽然尚未凝结成水珠,但是已经被称作白露的景象。它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金黄色和白色的美丽。简单来说,就是早晨的时候,大地上开始出现了雾气。
三候寒蝉鸣
在深秋时节,那些因感受到阴冷而鸣叫的寒蝉也开始奏响它们的歌声。寒蝉的鸣叫,象征着天气的逐渐转冷,预示着秋天的深入。就如同布谷鸟在夏天带来的热烈与生机一样,寒蝉的鸣叫也成为了秋天特有的标志,向人们传达着季节更迭的信息。
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,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。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又有“秋后一伏”之说,立秋后还有至少“一伏”的酷热天气。“三伏”有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之分,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。按照“三伏”的推算方法,“立秋”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,也就是说,酷暑并没有过完,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。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。
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。《管子》曰:“秋者阴气始下,故万物收。”进入秋季后,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。在自然界中,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阳气渐退、阴气渐生,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。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,并开始落叶,庄稼则开始成熟。立秋是古时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民间有祭祀土地神,庆祝丰收的习俗。